日本人在統治台灣期間,在公共建設上一直都將台灣視為可長久發展的殖民地,因此除了在各主要都市進行大規模的市區改正外,現今許多公共建設與制度也都是在日治時期所建立。測候所(即氣象局)即是一例,當時台灣總督府通信課長土居通豫,在日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親赴東京與日本氣象局,共同計畫籌設台灣各地的氣候觀測站,並決定在台北、台中、台南、屏東恆春與澎湖分別設置第一批的測候所,使得台灣的氣象觀測進入新的里程碑。台南測候所創建於西元1897年,同時間興建的台北與澎湖等地的測候所現均以拆除多時,因此台南測候所是台灣目前僅存的日明治時期的氣象站之一。
從建築的角度而言,台南測候所是完全因應氣象觀測的目的而設計的,從外觀上來看十分特別,建築的中央有一圓塔,在當地俗稱「胡椒管」,建築的平面為十八邊形,每一邊均開一扇窗,入口處則有兩個圓拱形的大門。室內的空間為三個同心圓所構成,第一圈為走道,第二圈則區隔為一間一間的事務性空間,中央有一道六十公分寬的鑄鐵樓梯沿牆面直通到屋頂的圓塔,外牆的建材則為洗石子與黃褐色的面磚為主。整體而言,台南測候所是一棟日治時期少數保存下來的氣候觀測站,具有建築上的保存價值。

明鄭時期,府城士民便常於玉皇太子廟(今開基玉皇宮)禱天。入清後,此廟北鄰成立臺灣總兵署,便禁止士民在此祈福,士民只得另擇他地,稱之為「天公埕」,每逢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聖誕,或有大事,即設壇,立香爐。事畢撤壇,天公爐則暫存東鄰的吳氏大宅前堂。
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士民集資併購吳宅,合併原有土地廟,建造起宮府式建築,定名為「天壇」。光緒二十五年首次整修後,至今已有四修紀錄,並再擴 建,更見巍峨壯麗,廟分三進,廟埕前有水泥新式建築之照牆。廟門不繪門神,而採彰顯尊貴的門釘,門廳樸拙的龍柱有別於正、後殿的龍柱,因年代不同,雕工、 造型各異其趣。

正殿奉祀玉皇大帝, 殿宇高聳,氣派非凡,金壁輝煌的神龕內供奉著「玉皇大帝聖位」的牌位。玉皇大帝職司統御天地諸神,為神中至尊,是天的神化,至尊無形,故不造神像,一般廟宇都以神明牌位供奉著,民間祭拜則祀以天公爐,原來正殿擺置的四腳鼎形香爐,即是昔日祭天使用的銅香爐,為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所敬獻,是廟中最早的古物,現已不見其跡。
廟內神明多達二十多種,從年初至年尾廟會祭典不斷,其中以農曆鄭月初九天公生(玉皇上帝誕辰)、 關聖帝君誕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九皇大帝誕辰(農曆九月初九)最為盛大。每年亦擇定吉日舉行「朝天大清醮」,請求和感謝上天庇佑全年平安。後殿有道士雲集,長年為人收驚、祈福。因此天壇可說是觀察民俗活動最佳的地點。
天壇由廟埕、三川殿、正殿、後殿及前後過水廊組成,廟門門板以門釘取代門神,以彰顯玉皇大帝之神格;廟埕前有照牆一面,雕塑生動,正殿為重簷歇山,為全廟最高之建築,屋脊上為雙龍拜塔。雖然經過多次重修增建,廟貌不是十分古意,但廟內文物十分精彩,雕刻以龍柱及憨番木雕聞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