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刮風下雨的颱風夜,無畏風雨來看展囉!好久沒回到MOCA Taipei,有種回娘家的感覺,熟悉的人和熟悉的走廊,每個展間角落都有我當年駐足的痕跡,走廊外頭的木瓜樹和建成國小,黑漆漆展場內的輕聲細語...。今天有機會趁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典禮,在晚上一窺“超介面“的作品。蠻多作品都讓我驚艷不已,大部分我覺得很讚賞的作品出自外國藝術家之手。其實我覺得,這些數位產品所包裝出來的藝術品,在科技技術層面並沒有較長足的突飛猛進,所應用的科技概念仍然類似(也許在電腦軟體方面有其他方面的進步)。但是,同樣的科技套用在不同的人文概念上,依然碰撞出很驚艷的火花。幾個比較impressive的作品...
1. 桑妮亞.希拉利 《如果你靠近我一點》

旋繞的立體結構,順應著人體移動而產生扭曲,看在學醫的眼裡,當下直覺反應是個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模型。其實這件作品將身體之間的疏離和迫近用最量化的方式,以尺度和角度表現出來。
2. 平川紀道 《漂流網ver.-1》

在漂流網上,沒有人是可以自由去選擇連結和瀏覽內容,我們能做的只是凝視波浪的消失或濺起,像是我們真實去上網的一種行為。漂流網提出一個對我們每日網路互動的另一觀點。
這件作品用了很大的展示空間來呈現,就是要用高而廣的視覺壓力強迫觀眾去體驗身在網路深海中感受,我覺得這個日本藝術家用破碎的線條和3D平面,完美的烘托出茫茫深海的孤寂感受。
3. 傑德.伯克 《自動光飛行船ALAVs 2.0》



我的第一個聯想就是齊柏林飛船,只是這群飛船飛不高,而且觸手可及。和一個飛行物體互動靠的是什麼?是人性化的觸覺呢?還是擬人化後的無線電波?看似玩具的這件作品,也許就像PLEO或是更早的電子寵物始祖AIBO一樣,能帶給我們現代人罕有的心靈撫慰。這樣的互動是隱諱的?害臊的?不可見人的嗎?不然為什麼需要在黑漆漆的房間內呢?
4. 黃致傑 《動覺生物》

植物,在動覺的表現中給人柔軟、舒服的想像力。植物含苞待放的特徵,能藉由花束、盆栽等社交與裝飾的用途中,帶給人貼近大自然的感受。本動覺植物裝置設計,企圖呈現一種植物表情的張力。藉由與人互動的過程創造出不同反應的表現劇本。(例如: 隨著人注視與移動,該生物嬌滴滴的改變姿態,就像害羞起來的表情)這種生物表情的想像,藉由瞬間動態的變化能直接傳達給互動者可以閱讀的表現力,呈現一種新鮮的互動經驗。
藝術家說他想模擬一種生物形態,類似我們概念中的含羞草。這棵植物能夠辨認人的臉龐,當人湊近看他時,他也會抬頭喵一眼,時而低頭休息,時而張望...。這盆植物具有生命力,但不是尋常植物所具有的光合作用,趨光作用,而是近乎感性的生命力。
5. 黃博志 《自畫像紅二號》

先前在當代館就看過黃博志的另一件作品(我忘了名稱),同樣利用無數張的掃描圖檔,穿插錯置,快速或緩慢的將圖片閃過你的眼前,造成一種似靜似動的視覺顛覆。那件作品的主題是許多乾燥花,這次是人體的部位。看了同樣都讓我想鼓掌叫好。
6. 南方樂浪2 : 『隱性時空』 9/12現場表演

人,在內、外在紛紛擾擾的環境中生活、鬥爭著,與周圍的人、事、物緊密相連;在難以企及的內心理想世界,我們試著透過內心意境,去形象塑造,讓想像趨於自己及他人的理解,進而共鳴。我們從中獲得更自由的聯想,從意境的產生,期盼達到藝術上的感染力。
不同的聲音同時存在於外在的空間與心理的空間,它們總會在某個時刻交會,或在某種灰色地帶交融。凝視及聆聽這份虛虛實實,主要就是要試圖喚醒,人自身內心的想望,或者夢想、一種期盼;那份隱藏於內心中的聲響之流,並未全然釋放在外在的空間,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部份。
演出介紹:
由應用音樂系創作組教師彭靖教師及郭姝吟教師全新創作,與委託『朗機工』創作之數位互動裝置結合發想,使全新創作曲目,達到音樂與科技互動展演的方式呈現。並邀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歐光勳主任、音樂系李季教授籌組的弦樂四重奏及本系教師賴家慶教授所組成的歐開合唱團,現場人機互動表演,進而從樂 器、樂曲及裝置相互對話中,探討人心。
二胡,A cappella,小提琴,悠揚在LED燈管之間,閃朔的燈光隨著聲音的遠近和大小,甚至是音調高低而忽明忽暗。 A cappella的表演讓我雞皮疙瘩,這四個人的美聲團體真是太傑出了,尤其是女聲帶起的高潮,全身聽了都酥軟,手腳任由音符在強弱變化之間擺動。讚!小提琴搭上lounge吧裡的輕電音,古典和反古典的撞擊或許在節奏節拍有歧見,但是隱含在這種組合後的意義還是很新鮮。
展覽訊息:
2008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TRANS─」
穿透數位藝術,平台介面延伸
展覽時間:9/12-11/9/2008 (9/12-9/21全館免費參觀)
展覽地點:台北市當代藝術館(長安西路39號)
網站: 台北當代藝術館
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