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宮位於神農街1號,為國家三級古蹟,草創於1683年,1715年重建(康熙54年),當時是府城香火鼎盛的廟宇(參考資料摘自:大台南旅遊資訊)。 早期台灣與大陸有密切的生意往來,都是靠船隻運送。由於海上很危險,為祈求平安抵岸,所有船員及從事上貿易的商人,都奉祀海神水仙尊王。水仙宮內所奉最早 的水仙尊王,據傳可能在日治時期就被移至大天后宮,而目前所祀拜的五位神祇則為:大禹、項羽、寒奡、屈原、伍子胥,俗稱為「一帝二王二大夫」,都與水有密 切的關係(參考資料摘自:遠流博識網、台南教育局)。
今日的台南市區在古時候仍然是在海裏的,也就是當時的「台江內海」,那時候的赤崁樓是處在東灣海岸線上呢!(參考資料摘自:大台南旅遊資訊)一直到清朝時期,泥沙一直淤積,陸地逐漸浮現,潟湖地形因而形成。當時總部已設立在水仙宮左畔的府城三郊的推動下,極力利用沙洲之間的水道,開闢成可暢行貨船的運河;此處運河河道的走向宛如手掌的五指,此區域因而又稱為五條港。五條港成為五條具有商業機能的藍色商道之後,使得水仙宮鄰近的地區擁有商業貿易上的優勢。
而水仙宮就是位於古時候五條港之ㄧ的南勢港的街道上。(參考資料摘自:五條港文化園區。府城觀光導覽系列D05003台南市政府發行)清朝時期府城與大陸之間的海上貿易愈來愈繁榮,水仙宮於是成為台南城西的商業中心。 日本占據台灣的後期,正值二次大戰,日本人為建防空地,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並將裡面的古文物全數拍賣,只留下空蕩蕩的前殿。(參考資料摘自:台南市文化觀光局)
如今廟內壁間的石碑有三塊,年代最古的是位於廟壁內,是乾隆30年(1765年)臺灣府知府蔣允焄立石的立的水仙宮清界勒石記,最近的有民國六年(大正六年)廟董立石的重修水仙宮碑記,記載著水仙宮的一段滄桑史。另有一塊則是與水仙宮沒有關聯的石碑,是嘉慶元年時為嚴禁海口舞弊勒索,而於水仙宮張掛曉諭的碑記(參考資料摘自:台灣大百科全書)。而門前一對抱鼓石、基座及石礎的雕工非常精美。另外還有龍柱,上面的龍紋雕刻造型特殊、也很別緻。則由於大禹為開
台灣光復後,當地里民感懷於昔日水仙尊王的庇佑,便以僅存的前殿為基礎,合力重建而有今日的容貌,但水仙宮目前夾處在市場林立的攤販、店家中,廟門、廟中堆著商家的雜物7,己難想像昔日三進規模的宏偉氣勢,反而讓人覺得誨暗。(參考資料摘自:由台南水仙宮看府城三郊的興衰。作者 余琪蕙)
1 意見:
這個豆花已經不算是在水仙宮市場了吧XD
是在永樂市場~
我上次外帶吃過覺得soso
不過這攤豆花旁邊那家福昇小吃是最愛之一
炒鱔魚的味道比較酸 不過鱔魚蠻肥的
張貼留言